《培根随笔》摘录
作者和本书概要
弗兰西斯·培根(Francis Bacon,1561–1626)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,“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”。
豆瓣:《培根随笔》
内容
论真理
真正可怕的,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,而是那种深入习俗、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。
论死亡
“死亡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恩惠。”
一个坚定执著、有信念的心灵不会因对死亡的畏惧而陷入恐怖。
论逆境
幸福中并非没有忧虑和烦恼,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和希望。
论婚姻
在人生中,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,中年时代的伴侣,暮年时代的守护。
论嫉妒
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,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。
一个人可以允许陌生人的发迹,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上升。
论爱情
即使最骄傲的人,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。
如果不能得到回爱,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。
论权位
身处权位的人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是否幸福。
“讲私情没有好处。它使人为了得到一块面包而破坏法律。”
宁可在他们不想会见时会见他们,也不要在他们想求见时拒绝他们。
论叛乱
从历史上看,谣言确实常常是政治动乱的前奏曲。
人性的愚昧,常常会使民众辨别不清究竟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物。
“痛苦是有限制的,而恐惧是无限制的”
论无神论和迷信
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无神论,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,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。
“真正亵渎神灵的,并不是那种否认世俗所见神灵的人,而是那些把世俗观念强加于神灵之上的人!” —— 伊壁鸠鲁
对于神,与其陷入一种错误的信仰,倒换不如没有任何信仰。因为后者只是对神的无知,而前者却是对神的亵渎,迷信神实质上就是亵渎神。
论拖延
拖延一件事情比做错一件事前更可怕。
论友谊
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,你将得到两份快乐;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,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。
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你心头的一团乱麻,整理得井然有序。
讨论犹如砺石,思想好比锋刃,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锐利。
论天性
人不能过分相信可以完全克服一种天性。
只有在面对自我的时候,人的真性才能最容易显露出来。
天性好比种子,它既能长成鲜花,也可能长成毒草。
论习惯
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。
社会的习惯具有一种更可怕的力量。
论幸运
幸运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,也是每个人都能碰到的,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和别人比幸运,做事件靠运气是永远都不会成功的。
意外的幸运会使人冒失、狂妄,然而来之不易的幸运却使人成英才。
论贷款
没有债务的国度充其量不过是地道的乌托邦罢了。
论青年和老年
热情炽烈且情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成大器;少年老成、性格稳健的人往往青春时代就可成大器。
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,长于蛮干而短于讨论,长于革新而短于守成。老年人则正相反。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,思考多于行动,议论多于决断。 最好的额办法就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起来。
论读书
读书可以作为消遣,可以增添情趣,也可以增长才识。
狡诈者轻鄙学问,愚鲁者羡慕学问,聪明者则运用学问。
论党派
历史上党争激烈之时,往往是王权衰落的象征。
论礼貌
“礼貌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”。
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,不要忘记提出先决条件,一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,而是经过思考。
在面临大事之际,不要过于计较形式。
论愤怒
“可以激动,但不可犯罪;可以愤怒,但不可含愤终日。”
易被激怒是一种卑贱的情感,受它摆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,如儿童、妇女、老人、病人。
文章作者 andyron
上次更新 2024-07-16
许可协议 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出处。谢谢!